集团动态DYNAMIC

2022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发布时间:2022-04-25 10:31:15作者:能源管理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4月19日在济南市第十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济南市代市长 于海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及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济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亲临济南,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山东、对济南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望,为全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令全市上下倍感振奋温暖,极大激发了泉城儿女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五年来,我们牢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砥砺奋进,战胜各种困难考验,隆重举办庆祝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城市发展能级大幅跃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谋划实施285个省市重点项目,“万里黄河第一隧”济泺路隧道、黄河凤凰大桥建成通车,济南大踏步迈向“黄河时代”。黄河济南段“十三五”防洪工程全面完工,顺利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考验,百里生态风貌带魅力初显,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永久落户,节水典范城市建设进展顺利。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全面起势,“1+4+16+N”规划体系加快完善,新能源乘用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等百余个项目落地建设,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功能明显增强。“强省会”战略扎实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常住人口达到933.6万人,跻身全国特大城市行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大关,位次分别提升至全国城市第18位和第17位。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迈出坚实步伐,齐鲁科创大走廊等重大载体建设连线成片,电磁驱动等一批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获批建设,3家省实验室挂牌落地。引进中科系院所15家,山东产研院、山东高研院引领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47万人。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显著,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跨越提升,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工厂、山钢新旧动能转换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形成千亿级工业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13家,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7651家,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基本完成,济钢钢铁产能全面关停、成功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超算中心、量子谷、算谷、未来网络研究院、国家金融业密码应用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积蓄成势,“齐鲁一号”“齐鲁四号”卫星成功发射,全省首个8英寸高功率芯片顺利通线,珅诺基药业国家原创中药一类新药获批上市。质量强市、标准立市战略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双区”同建步伐加快,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5%,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地建设,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成功启动。服务业发展质效加快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新增挂牌上市企业23家,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愈加澎湃强劲。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空间加快拓展,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圆满完成济南莱芜区划调整、济阳撤县设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济南高新区跻身全国前十,中央商务区、汉峪金谷、长清大学城、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重点片区崛起成势。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国际机场旅客吞吐能力实现翻番,“米”字型高铁网初步成型,小清河复航工程顺利推进,“两横三纵”快速走廊闭环成网,轨道交通从无到有、迈入换乘时代。城市供热、供水“一张网”基本形成,市政设施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建成5G基站设施2.7万个,入选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和千兆城市,连续四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城市有机更新扎实推进,明府城保护、老商埠振兴、特色街区打造取得积极成效,千年古城焕发新生。棚户区改造工作获得国家激励支持,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7万套,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43万户。拆违拆临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城市净化、亮化、美化实现跨越式提升。城市家具一体化综合保洁模式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扎实推进。全体市民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勇夺“四连冠”,泉城因文明更美丽,人民因城市更自豪!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实施“十大系统集成改革”,改革热度指数位居省会城市第1位,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国前十。“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成功塑造“在泉城·全办成”品牌,“拿地即开工”、成立市级企业服务中心先后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市场主体由57万户增至145万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实施,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重大进展。百强民营企业培育行动扎实推进。创新实施规划、土地、财政、产业市级统筹,“要素跟着项目走”、“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创新活力加速迸发,新增注册企业3.2万家,“链上自贸”等一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推广,成功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济南综保区、章锦综保区封关运行,欧亚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500列,进出口总额增长1.38倍。成功举办或承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亚信金融峰会、儒商大会、中国企业论坛、首届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等高端会议活动,领事机构实现零的突破,泉城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持续提升。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1.1万脱贫人口生活水平稳步提高,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安居乐业,对口协作任务顺利完成。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成高标准农田498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十八连丰”,建设田园综合体19个,“泉水人家”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建成120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310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涌现出三涧溪村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得突破,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清零。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率先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4.2%。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聚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PM2.5年均浓度改善44.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退出后20。完成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在全省率先消除劣Ⅴ类水体,国控断面水质指数排名位居全省前列,重点泉群连续18年保持喷涌。土壤环境监测实现县级全覆盖。深入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37.3%,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率位居全省前列。狠抓“大棚房”和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持续开展南部山区违法违章建筑专项整治,连续打响打赢雪野湖、佛慧山、千佛山、大明湖周边违建整治“四场战役”。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持续巩固,完成造林61.3万亩、山体绿化修复158座,建成“千园之城”,绿水如眸、青山如黛的泉城特色风貌更加彰显。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保障稳步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全力应对世纪疫情的历史大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妥善应对处置输入性疫情,全力做好疫苗接种等工作,有力守护了人民生命健康。新增城镇就业91.3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35所,全面解决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建成招生,新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13所、床位1.35万张,医疗服务满意度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四位。积极推行药械带量采购、长护险试点等惠民举措,全面实现医保市级统筹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17连涨,建成各类养老设施3536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6岁。建设各类保障房26万套,住房租赁市场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增选玫瑰为市花,建成泉城书房38处,城子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围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全面建成15分钟健身圈。主城区实现15分钟便民商圈全覆盖。平安济南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显著,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成效明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1.5%和43.1%,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1年命案全破的省会城市和毒情形势最轻的重点城市。“十三五”民兵调整改革任务高标准完成,征兵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向上向好发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地震气象、人民防空、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仲裁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754件、政协提案3211件。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改革,政府部门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全国领先,12345热线标准化引领全国。严格依法行政,获批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着力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党员干部服务意识、担当精神、专业素养、落实能力不断增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完成了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六稳”“六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32.2亿元、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07.6亿元、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7.7%,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4.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9.5%,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2.3万亿元,“四上”企业数量达到12001家。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出台改善营商环境“新十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等改革举措,获批国家企业债券直通车城市,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8.1%,进出口总额增长40.1%。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丁太鲁片区等32个城市更新项目全面铺开,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启动实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2.7%,小清河辛丰庄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优良等级,40余万件城市家具实现一体化保洁,建设各类公园122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新增城镇就业17.8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7%和10.5%,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扎实推进,取消职工大额医疗费报销封顶线,建设30所婴幼儿照护机构示范点,街道(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全覆盖,22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9.8%。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心血和辛勤付出,承载着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奋斗和矢志追求。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省在济单位和各类驻济机构,向驻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济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问题,主要是城市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辐射带动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依然存在短板弱项。城市治理还不够精细高效,安全韧性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还不充分,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还不坚实。政府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还不够强,部分干部改革创新、狠抓落实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有力措施,尽心竭力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重托。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济南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黄金期。刚刚胜利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准确把握我市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明确了新时代济南新的历史方位,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吹响了“勇当排头兵,开创新局面”的冲锋号角,必将对济南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创造性贯彻落实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牢牢把握新时代特大城市发展和治理规律,当好“三个走在前”排头兵,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争一流,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心,勇于担当作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部署,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突出做好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聚焦提升省会综合实力攻坚突破。着力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提升济南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区域经济带动力、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力、开放门户枢纽辐射力,强化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落实“强省会”战略,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发挥龙头作用,推动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崛起成势。汇全省之智、举全市之力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8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省会首位度大幅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聚焦打造创新发展高地攻坚突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凸显济南在国家创新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规划建设齐鲁科学城,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实现新突破,争取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高水平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成为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发展沃土。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3.4%,成为区域性创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聚焦塑强产业竞争优势攻坚突破。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强产业生态创新,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卓越产业链打造、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建设五大行动,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打造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协同发展。强化产业发展载体支撑,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行动,大力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和经济带动力。新培育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植5家以上千亿级企业,先进制造业达到万亿级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四新”经济占比达到46%,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攻坚突破。积极推动城市精明增长、内涵式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形态,“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基本塑成。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实施新型城镇化攻坚行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以上,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均衡。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强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高水平建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城市文化品牌传播力明显增强,打造成为黄河历史文化标志性城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聚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攻坚突破。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有序实施碳达峰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7%以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加快形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65%,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以最严格标准落实“四水四定”,国家节水典范城市基本建成。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重点泉群持续喷涌,“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更加彰显,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济南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更优美。 
  聚焦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攻坚突破。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示范效应日益凸显。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着力推动城市人口与发展更趋协调,高度重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人的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高水平推进平安济南、法治济南、诚信济南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各位代表!事业催人奋进,责任呼唤担当。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勇气、只争朝夕的劲头,咬定目标、勇担使命,埋头苦干、善作善成,一张蓝图绘到底,越是艰险越向前,就一定能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交出人民满意新答卷,创造济南发展新辉煌!
  
        三、2022年政府工作建议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忠诚履职、开拓创新中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争先进位,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完成今年目标任务,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稳增长各项政策,高效落实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积极推出特色化纾困惠企政策措施,统筹财政资金保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要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完善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做好核酸检测能力提升、集中隔离场所建设、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疫情监测预警、疫苗接种、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深入实施“12项改革创新行动”,以改革创新的思维举措,谋划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努力实现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持续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健全实时监测报告、定期分析研判等工作机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监测,项目化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细,挂图作战、跑表计时、跟踪督办,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要坚决守好安全发展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红线意识、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粮食、能源、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的风险,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高标准推进起步区建设上开新局
  筑牢黄河安澜和生态保护屏障。加快推动“智慧生态黄河”建设,统筹实施黄河防洪减灾工程,系统排查安全隐患。推进齐济河、牧马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实施鹊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高标准建成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推进大汶河等主要河流沿线生态带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典范城市建设。
  加快提升起步区功能。完善“1+4+16+N”规划体系,高标准推进启动区建设,精雕细琢新区建设“工笔画”,努力打造绿色智慧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典范。加快制定完善起步区管理体制的意见,积极推动起步区地方法规立法工作。加快5条续建和3条新建跨黄桥隧建设,建成黄河大道一期,积极推动国道改线改建。推进公共文化馆群、黄河体育中心、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等项目建设。实施堤顶道路拓宽贯通工程,推进大寺河、青宁沟绿色廊道建设,加快太平水库前期工作,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零碳智慧创新运营中心、零碳未来生活社区等项目,系统布局智慧能源设施和清洁能源体系。完善数字孪生城市底层架构,基本建成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
  推动起步区高端产业加速集聚。推进中科院轻型燃气轮机试验示范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中试基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快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乘用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高功率半导体项目尽快投产。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航材公共保税库、飞机服务基地等项目。推进6个总部类项目建设,高标准筹办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首展,加快打造高端总部基地。实施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加快引进一批先导性、带动性项目。 
  增强省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研究编制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开工建设济滨高铁,加快德商高铁前期工作,实施经十路东延工程,探索枢纽场站一体化布局运营。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积极搭建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完善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全面取消经济圈内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加快推进社保卡“一卡通”。推动与淄博、潍坊、青岛等城市协同发展,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加强与沿黄城市的交流协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联动,共同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二)聚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开新局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大力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推进电磁驱动、生态环境中心等项目。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0项以上。加快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支持3家省实验室向前沿领域发展,争取更多实验室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支持驻济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加快筹建空天信息大学。 
  打造科技创新活力空间。积极推进齐鲁科学城规划建设,构建“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联动格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承载区。支持济南高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与起步区联动发展,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加快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医疗健康创新发展高地。支持长清大学城提档升级,加快建设科教新高地、生态智慧城。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支持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发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促进更多成果落地转化。加快建设黄河技术转移中心,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00亿元。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加大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应用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用好增值税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0家。完善财政稳定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67%。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用好“揭榜挂帅”“包干制”“赛马制”等制度。
  高水平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驻济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专业性科创保险经纪公司。加快私募基金集聚区建设,积极招引培育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基金业态。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科技担保专属产品开发力度。推行金融辅导员制度,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育指导。大力发展金融科技。
  着力构筑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提升泉城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创建示范样板,提升“才聚泉城”名校行活动质效。积极推进济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健全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开放便利的海外人才引进和服务管理机制。多途径破解人才住房难题,完善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三)聚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上开新局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打造智能经济强市,先进制造业占比达到60%以上。努力壮大制造业规模,加快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工厂、山钢新旧动能转换、华熙生命健康产业园、齐鲁制药5000单元车间等重大项目建设,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1.4万亿元。实施产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30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伊莱特核电深海产业园、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等项目,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工业。
  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左右。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壮大国际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专业化物流等新业态,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营业收入突破900亿元。培育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大宗能源商品总部产业园、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平台、山东钢铁交易中心等建设发展。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7家。做大做强人力资本产业,加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管理。大力发展律师服务、会计审计等高端商务服务业,做大做强检验检测等产业,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名城。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推进12345热线“产学研政用”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5家。
  加快建设数字先锋城市。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以上。做强信息技术服务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创首批国家软件名园,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加速突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双区”同建,建设提升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岛、龙山人工智能谷等重大载体。聚焦中国算谷重大产业生态项目,加快算谷科技园、算谷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移动第三通信枢纽中心等项目,建成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做优做强浪潮云洲“双跨”平台,新建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2家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20个应用创新示范项目。支持未来网络研究院加快发展。推动上云企业突破6万家,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0家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0个以上。
  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快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空天信息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放应用示范场景,打造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做大量子信息产业,推动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专项立项,建设超导量子器件平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氢能产业加快发展,完善制氢、储运设备、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链。聚力突破类脑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元宇宙等前沿领域,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深入实施“链长制”,支持链主企业发挥保链稳链强链作用,积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300家以上。持续抓好企业上规入库,多措并举稳住在库企业,净增“四上”企业1000家以上。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撬动各类社会投资支持产业发展。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本地优势产品。发挥开发区发展主阵地作用,建设产城融合新型“产业社区”,开展“一号产业”培育行动,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争先进位。积极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新培育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打造特色产业楼宇10个以上,新认定总部企业12家以上。深入推进企地融合发展,促进与驻济央企省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四)聚力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上开新局
  持续扩大项目投资。健全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抓好500个市重点项目。加强项目策划包装,推动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盘子。高效用好专项债券,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强化要素服务保障,加强经营性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高效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加快已批复“两规”一致性处理项目实施,严格落实工业用地保障红线。 
  加快“七网”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积极推进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成小清河复航济南段航道和济南港主体工程,加快建设济郑高铁,建成黄东联络线、济莱高铁,推进新一批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建成济南至高青高速,开工轨道交通二期7、8、9号线和至济阳有轨电车项目,结合城市更新、新区开发统筹推进城市道路建设改造。现代物流网,加快济南国际陆港建设,提升董家铁路货运中心功能,推动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农村寄递物流体系。能源保障网,建成曹范LNG调峰储配站二期工程,大力推进陇东至山东特高压及其配套送出工程,加快省级储能示范项目建设,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市变配电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网,突出抓好“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实施中心城区5个雨污分流工程,加快长清、莱芜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深化城市供水、供热、燃气“一张网”建设,新建改造城市燃气管网598公里。现代水网,完成卧虎山至锦绣川水库连通主体工程,加快东部水源四库连通工程,启动雪野至大冶水库调水工程,积极推进马头山等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建成玉清湖水库至鹊华水厂调水工程。新型基础设施网,推动重点区域5G网络深度覆盖,新建5G基站1万个,打造20个5G应用创新示范项目,新建充电桩1.7万个、加氢站3座,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网,开展“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110公里,完成200个村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泉城路、老商埠、印象济南等集聚区功能品质,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谋划推进商旅文融合特色街区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化地标商圈。做强首店首发经济,新引进高层次品牌首店50家以上。提升“泉城风尚”国际时装周影响力,支持展现城市记忆、人文情怀和国际元素的特色时尚消费发展。加快济南国际贸易中心、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建设,办好日本(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积极推广国际通用标准、规则、标志,增添城市“国际范儿”。
  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推进家电更新消费试点,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大力培育知名餐饮品牌,加快全省非遗食品一条街规划建设。推动城区专业市场迭代升级,加快向高端化、品牌化、体验化转型。深化惠民消费季系列活动,开展城市商圈智慧化改造提升试点,建设改造1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实施新兴消费扩容行动,积极发展定制消费、共享消费、体验消费等新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在线文娱、智能体育、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培育壮大新零售、医美消费、冰雪消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 
  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推广“一证保三权”模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统筹配置城市公共资源,扩大面向新市民的优质资源供给,吸引外来人口来济创业定居。稳妥实施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合理增加供地规模,支持发展长租房,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万套(间),多元化满足新市民租房购房需求。高标准推进国家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三变”改革,加快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积极培育连城带乡富民产业。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谋划中心城区至远郊区县以及远郊区县之间的轨道交通线路和快速通道,提升主城区至平阴、商河、莱芜、钢城客运公交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实施一批县城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推动基础设施提质提标。大力培育发展压力容器、精细化工、特医食品、汽车零部件、粉末冶金、精密铸造、印刷包装等县域重点产业,提升县域产业园区。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打造一批卫星镇、专业功能镇、特色小镇。完善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等财力下沉力度,健全争先进位激励机制,推动更多区县跻身全国百强区、百强县。
  (五)聚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开新局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济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力优化“极简审批”济南模式,持续深化“一套标准管审批”,力争实现高频服务事项全省通办,加快建设无证明城市。集约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促进政务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拓展在线政务服务覆盖面。实施基层自助终端倍增计划,实现更多高频事项就近办、自助办。高标准建设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依法依规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和功能拓展。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支持国企民企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国企“压舱石”和民企“生力军”作用。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成混改项目15个,推动更多企业上市。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们要不断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完善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司法保护机制,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中心作用,统筹整合涉企服务资源,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千方百计帮助市场主体克服疫情影响,尽快渡过难关、恢复元气。企业家是引领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努力让企业家更有地位、更受尊重。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要素引着项目来”机制,加大土地储备市级统筹力度,支持土地收储市级平台做大做强。完善数据资源分类管理制度,高效整合共享全市政务大数据,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统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 
  增强开放平台支撑作用。制定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方案,加快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落实好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17条措施。持续提升综合保税区发展质效,推进5G智能终端产业园、保税物流园、太古飞机维修新厂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保税研发、保税物流、再制造等业态。高标准建设中欧绿色制造产业园,推动更多欧洲绿色制造企业落户发展。打造欧亚班列济南集结中心,拓展班列运输网络和覆盖范围。提升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济南“侨梦苑”等载体功能。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工作统筹推进机制,加强对重点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协调服务、督导考核。建强专业招商队伍,更好发挥部门产业招商机构作用,搭建境外招商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深入开展以商招商、主题招商、委托招商、以企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实施资本招商创新工程,通过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参股控股企业、撬动资本、导入产业。精心组织重大专题招商活动,持续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努力提高制造业和日韩资占比。
  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深化与RCEP协定缔约方经贸合作,打造对日韩开放战略支点。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计划,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培育引进知名专业化跨境电商平台,建成海外仓3个,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150亿元。推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动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挂牌运营。建设完善国际化服务设施,开展国际商业医疗保险结算试点。
  (六)聚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在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上开新局
  加快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东强”重点推进中央商务区、高新区中心区、唐冶孙村产城融合示范区、枢纽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打造科创、智造走廊,推动莱芜、钢城建设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西兴”重点加快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完善西客站片区功能业态,建设中央活力区,推动长清城区、平阴城区建设发展。“南美”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违建整治,推进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等业态发展。“北起”重点在加快起步区建设的同时,推进济阳、商河与起步区对接融合,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中优”重点实施明府城、上新街等片区保护开发,提升老商埠功能品质,推进小清河与黄河之间地区改造更新,加快集聚高端业态。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快编制25个专项规划。加强重点区域、标志地段城市设计,美化建筑“第五立面”。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推进TOD综合开发。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改造老旧小区518万平方米,新开工棚改安置房7066套。完成“新城建”试点年度任务。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增绿色建筑900万平方米以上。
  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加快构建城市治理一体化格局,推广前置式“服务+执法”新机制。持续推进“三高”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开展城市“微整形”“微治理”,着力解决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停放乱等管理难题。深入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和规范管理。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建成投用厨余垃圾集中处理厂,提高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城市大脑,构建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深化拓展提升智慧应用,建设智慧社区100个。扎实开展城市体检,有效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病”,让广大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高水平建设平安济南。高标准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深化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加快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大非法集资防范处置力度,银行贷款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全链条应急管理体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食安济南”建设,守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七)聚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建成高标准农田27.5万亩,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95万吨。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抓好粮食储备库动态监管。制定粮食减损济南行动方案,建设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继续实施“百园万亩亿斤”稳产提质增效行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振工程,抓好莱芜出口农产品、平阴玫瑰、商河温泉花卉等现代农业集成片区建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新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抓好4个种质资源高端平台建设,推动“核不育”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加快产业化,支持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支持商河、平阴建设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支持济南农高区、莱芜农高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济南智慧农业试验区。
  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完成129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39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高标准谋划推进历城港九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美丽宜居乡村安置区建设,确保年内搬迁入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新增生活污水治理村800个,新创建清洁村庄1000个。坚持农村的事情与农民商量着办,建立村民深度参与的乡村规划机制。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抓好省级数字乡村试点。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好5年过渡期政策,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济阳、长清建设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推进商河省级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加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扶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济南临沂协作帮扶。 
  (八)聚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上开新局
  加强泉城文化保护传承。深化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打造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加快“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筹建泉水博物馆,做好“一泉一品”包装策划,推进泉水直饮工程,延伸观赏—体验—购物链条。高标准办好国际泉水节,实现泉水、美食、古城、时尚等元素融合互促。推动龙山文化、大舜文化、儒家文化、二安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非遗活态传承工程,办好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工业遗产。举办2022“东亚文化之都·济南活动年”系列活动,讲好新时代“济南故事”。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泉城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处以上,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城市规划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围绕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大主题,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促进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沿黄城市文旅资源整合协作,推出黄河主题线路、打卡地和文创产品,打造济南黄河文化IP。发展壮大文化创意、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用好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金字招牌,加大对济南原创、济南出品的支持力度。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埠村、五峰山等国际综合旅游度假区,开工建设丁太鲁黄河文旅城、稼轩文旅城,加快推进明水古城、宋风古城等项目,统筹策划一批研学游和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大众数字文化产业园、黄河V谷、5G新媒体港等项目建设。 
  (九)聚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厚植绿色发展优势上开新局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编制碳达峰工作方案,加快构建“1+N+X”政策体系。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持续推进低效落后产能淘汰改造。落实“四个区分”要求,严格执行“五个减量替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落实好国家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政策,大力发展风电装备、核电装备等新能源产业,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培育壮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支持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好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作用。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推进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推动“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严格扬尘污染管控。继续实施城区河道有水工程,加快11条美丽幸福河湖规划建设,确保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源系统防控,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受污染地块管控修复和安全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快废弃露天开采矿山恢复治理。有序实施千佛山、佛慧山等区域生态修复提升,完成造林1万亩、森林抚育8万亩。加快“公园城市”建设,新建各类公园25处,建设提升特色景观道路(街区)100条(处),建成绿道120公里。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自觉践行“两山”理念,通过不懈努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让蓝天成为常态、绿色触手可及,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泉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十)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在全面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上开新局
  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要坚持就业优先,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保制度,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2.79万个。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计划,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生活更红火。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养老托育拓展行动,加强城乡社区适老化改造,优化提升敬老院16处,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加大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专业养老机构,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参保群体全覆盖,优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建设20个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示范点,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国家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试点。推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扎实开展中药材联盟采购全国试点,全面推进四级医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特殊群体福利保障政策,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做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服务保障工作。深入推进“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社会保障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我们要着力织密织牢保障网,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稳稳托住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落实好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深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公共卫生“六大中心”和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建设运营,实施泉城优势临床专科集群建设行动,支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广安门济南医院、鲁澳中医药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全域布局智慧中药房,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培育知名赛事活动品牌,建设体育强市。扎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谱写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前期,我们面向全体市民广泛征集意见建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遴选确定了23件民生实事,提交本次会议审议。我们将切实履行好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狠抓落实不放松,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感到更多温暖!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政府系统要勇于展现新气象、新境界、新作为,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前进力量,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我们要始终强化忠诚核心、紧跟核心的政治担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我们要始终强化坚守初心、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集中更多力量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扎实推动惠民惠企政策应享尽享、落地见效,切实以政府的“辛苦指数”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
  我们要始终强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治自觉。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认真贯彻实施地方性法规。加强重大行政决策事前论证和事后评估,推动重大行政决策、政府合同、重大涉法事务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全面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优化行政处罚“四张清单”,推行涉企柔性执法、轻微违规“首次不罚”。全面开展“八五”普法,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支持政协依托“商量”平台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要始终强化求真务实、专业专注的能力作风。强化整体政府意识,健全完善权责明晰、执行有力、协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深化推进落实创新,每项工作都要实行项目化闭环式管理,真正做到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完善政府系统调研工作体系。实施政府系统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培养提升专业精神、专业思维、专业素养、数字化素养,更加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发挥资本的作用。完善落实干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让实干担当成为政府的鲜明底色。
  我们要始终强化遵章守纪、廉洁自律的底线意识。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加强廉洁政府建设,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让勤政廉政成为每名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自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各位代表,实干铸就伟业,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埋头苦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切实履行“三个走在前”光荣使命,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